【前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旨在对其进行全面综述。本文是热心会员“jiyixia”分享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综述论文(共5篇),欢迎参阅。
摘要: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加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该学科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已有多项教学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國许多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尚存在多种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需及时探索新型的数学教学策略,以增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现状及其凸显出的主要问题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四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是小学四年级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缺乏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等多种问题,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需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巧设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关键环节,良好、有效的课堂导入等于成功了一半。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需遵循新课程标准,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不直接教授学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知识,而是先利用课件为班级学生展示“横木在电线杆上上下晃动”的情景图片,并提出相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才能使横木固定不动呢?以此种生活问题开展教学,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指导班级学生积极讨论;待课堂讨论后,有学生回答:在晃动的横木上加一根支木,使几条边构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就可以稳定横木了。之后,教师可依据学生所讲使用电脑演示完成这一操作过程,并顺势引入新课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增强教学效率。
二、积极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从本质上来讲,数学学科知识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需提前熟悉和了解教材内容,并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从抽象、枯燥的公式、符号中解脱出来,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实践课堂教学中,由于本节课的课堂知识比较抽象化,学生自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自主学习效果不容乐观。故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入手引入课堂知识,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现实中的一些生活用品或建筑物,并鼓励其积极开动脑筋,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形状,使其于脑海中形成抽象、立体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图形,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同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分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其自行捕捉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使其在脑海中建立“角”的概念,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适当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单单依靠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还需积极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接,将现代化教育手段渗透到实践课堂教学中,利用其多面的优越性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整体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课堂知识之后,为了加深班级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与记忆,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画、动画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将数学教材中抽象的、代表特殊含义的图形与符号直观化、形象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态性的平移展示,增强学生对“图形平移”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对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搜索,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增添活力,开阔学生视野,使其能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培养和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实践课堂教学中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方法,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依据教学内容积极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
数学论文评语大全
【篇1:对小学数学作业评语论文】
对小学数学作业评语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 评语 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发展。我通过将评语引入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批改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谈谈我在批改数学作业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指点迷津,强化动机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分析、判断等错误时,老师可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即通过评语的形式,在关键处点拨学生的错误,指明错在什么地方,提示一下,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促使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展开思考,从而醒悟出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老师在作业本上打一个“√”,学生就会感到高兴,倘若老师写上一句鼓励性的评语,学生则会倍感喜悦。平时,我对书写认真正确
【篇2:数学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点滴论文】
数学作业的批改中使用评语的点滴体会
一、多样化的符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3:学生数学小论文及评语】
小论文:
我一直喜欢数学。自从三年级一开始,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就从以前一、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改成了现在的张老师。
张老师教学的方法不太一样。她总是先问我们哪道题不明白;然后讲我们错的比较多的如果还有谁不明白,就让他单独去问老师;最后让我们回家把正确的答案写在错题旁边。过了不久,有一节数学课非常有趣。这节课老师给我们四个人一把剪刀、一条彩带、一张写字比赛的作品、一个胶棒和一把皮尺。就当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老师宣布:“我们今天就要把这些写字比赛的作品加上花边。”当时,张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每张写字比赛作品的周长。听了老师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便认认真真地量起了周长。“老师,我们组把花边装饰完了!”只听几位同学说道。张老师便把他们组的作品粘到了黑板上,表扬了他们组。
这节数学课让我有了深深的印象。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我姨的评语:
在这里谢谢你能肯定老师的教学方法,当然学习成绩的提高关键还是你自己对数学这门课的兴趣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只要保持这份兴趣和勤奋的话,老师相信你会发现和思考更多的有意思的事情,数学成绩也会更进一步。
数学之于生活真的是无处不在,看到你这份细心和认真的思考劲,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再仔细想想钱币的推理,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与数学或数字相连那,大到宇宙中的星系,小到身边伸手可触的东西,若深究下去它们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数学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推动科技的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杯子为什么是圆的,头顶上的风扇为什么老是有三个叶子,还有祖国发射的卫星和导弹,这些物体的形成和运行是经过数学的严密的计算得来的,老师期待你有新的发现。
观察总是与思考相并行,发现数学问题并去思考数学问题对数学学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待到豁然开朗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的过程。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同样重要,能坚持不懈的用自己的热情追随自己的兴趣游弋在数学的海洋中将是一个非常美好和完美的进步过程。
摘 要: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很多不符合数学课标的问题。教师应该克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和情境教学。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状 案例分析 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真正体现数学的素质化教学。情境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然而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现实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及反思
案例:一张课本上的主题图。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课本提供了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一位教师是这样运用这个情境的:
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全都描述了一遍,甚至有些学生提出了“我发现地上有小草”、“我看到天上有气球”等与数学无关的信息,教师都不假思索地一一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八分钟过去了,学生的答案还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此时,由于学生的回答始终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教师虽然还“面带微笑”,却笑得越来越勉强,甚至额头上已冒出了汗珠。
这样的紧张和不安又是谁造成的呢?
反思:教学情境要处理好问题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本案例中,教师只是原原本本地把主题图拿到课堂上,由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目的性,又没有适时引导,导致学生漫无边际地侃着。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思维很活跃,实际上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的局面,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优势。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情境的运用中不能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处理好教学情境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二、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三、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
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我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了圆纸片的周长而得意时,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面盆的周长?”经过同学们的仔细研究,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面盆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面盆的周长。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没法儿围,怎么办呢?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跟着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而这节课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松树,谁知道这棵松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测量呢?”有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最后得出:用线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巧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工具,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白板的很多功能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拖动工具是常用的、也是最实用的功能之一。尤其是在数学图形的绘制、符号的选择、题目的呈现、解题过程的再现、色彩的变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平面图形的密铺,要想开展实验对比比较困难。但利用电子白板却可以轻松实现对比操作。在教学中,先绘制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等平面图形,再将图形设置为“无限克隆”。教师就可以轻松拖动图形,顺利完成密铺的实验对比教学任务。另外,在讲授“质数和合数”时,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可以让学生到电子白板上用电磁笔拖动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更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用电子白板进行图形绘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绘制图形来展示给学生的,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规律。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如多边形工具、圆规工具、三角板工具、直尺和量角器工具,这些工具使得数学教学变得十分便捷,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比如,如何利用一副三角板拼出75°、120°、150°的角。这是一道动手实践的题目,教师单独演示很难,基本上是用口头讲述拼的方法。利用电子白板软件的图形工具就可以方便地展示,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三角板进行旋转和移动,将特定角拼在一起,并且再用量角器测出角的度数进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直观性、实用性很强,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数学方法,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三、巧用电子白板进行数学过程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喜欢的画面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引入时代“活水”,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玩”,使教材活起来。电子白板以其特有的功能优势服务于数学教学,我们必须找好整合的结合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角的度量以及其他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各种图形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让教师尽情发挥的专业舞台,从而使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形象直观,这就是电子白板的特有优势,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解决教学难点。
四、巧用电子白板整合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数学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法的整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巧用电子白板设备,解脱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束缚,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常用的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上的网络连接功能进行教学,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好数据。上课时,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组长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点触白板上的网页,进入自己的学习空间,展示分类整理的网页信息,从中直观地了解常用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数据的比较,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整节课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节奏适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和教材的局限,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设疑导入,启发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常会出现特有的兴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积极地思考,千方百计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认知特点,采用疑问的方式导入,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索“奥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教学目标。案例2: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片断。师(板书三个“1”,设疑):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三个“1”相等吗?生:相等。师(在第二个1后面加个0,成为10,在第三个1后面加两个0,成为100,继续设疑):现在这三个数还是相等的吗?生:不相等了。师(设疑启发):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三个数仍然相等呢?学生疑惑着思考起来。师(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通过设疑的方式,层层启发学生的思维,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生活导入,迁移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数学知识都产生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小学生对于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因此,若从生活的角度进行课堂导入,将有助于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迁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案例3: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片断。师:小朋友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很多数,谁来说说,我们都学了哪些数字呢?生1:有1、2、3、4、5、6、7、8、9等等。生2:还有33、57、170、280等等很多很多。师:是的,我们学了很多了数,但是这些都是整数。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光用整数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如我们要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或者4个小朋友,则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蛋糕是多少呢?学生一脸疑惑状。师:还是整数吗?生:不是。师:没错,很显然不会是整数,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板书)。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以分蛋糕的事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出“分数”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迁移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方法,才能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自由、随性的学习环境中变得乐学、愿学和善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的运用能力,收到“引人入胜,跃动思维”的教学效果。